養殖場噴霧消毒常見誤區有哪些(養殖場噴霧消毒噴頭)
農場消毒的常見錯誤。養殖場的消毒*一般養殖場有三種消毒方式,分別是用牲畜消毒(噴霧)、飲用水消毒、環境消毒。 這三種消毒方法可以分別切斷不同病原體的傳播途徑,不能互相替代。 牲畜消毒:可殺滅空空氣中、牲畜體表、地面、屋頂墻壁等處的病原體。對預防呼吸道疾病和控制飛沫及空氣傳播疾病有重要意義,還具有降低室內氨濃度、防暑降溫的作用;常見的誤區是根據家畜或設備表面是否可見消毒劑來判斷消毒操作的成敗,而不是根據霧滴在棚內的懸浮時間和所選用的消毒劑殺滅病毒、細菌的有效時間來判斷。 飲用水消毒:可殺滅畜禽飲用水中的病原體,凈化腸道,對預防消化道疾病有積極意義;常見的誤解是,為了保證畜群不拉肚子,就繼續喝消毒劑,喝水的時候密切關注消毒劑的pH值,從而傷害動物體內的正常微生物群。 一般來說,酸性環境對動物的生長發育和飼料的消化吸收有積極的作用。 環境:包括禽畜飼養場地面、門口過道、運輸車輛的消毒;常見的誤區是不能正確更換消毒劑,導致酸堿中和;冬天服務員未能考慮環境溫度對消毒劑消毒效果的影響因素,隨意更換消毒劑。 二、消毒劑選擇不當在選擇消毒劑時,并不是畜牧場面臨問題的目標病原體,而是過多考慮了成本因素,選擇了一些概念炒作、名稱不同、價格低廉的消毒劑。 3.忽略影響消毒的因素。選擇消毒劑時,未考慮消毒劑對環境溫度、相對濕度、有機污染程度的要求。在寒冷的冬季,選用低溫下無消毒效果或消毒效果極低的火堿,在干燥低溫條件下使用福爾馬林熏蒸消毒,無法獲得消毒效果。 溫度:一般來說,消毒液溫度較高,可增加消毒效果。 實驗表明,消毒劑的溫度每升高10 ~ 12攝氏度 殺菌效果加倍。 另外,在熏蒸消毒時,需要把室溫提高到20攝氏度以上,才能有好的效果,否則效果不好。 濕度:許多消毒措施(氣體消毒)需要高濕度。比如熏蒸消毒需要將屋內濕度提高到60% ~ 70%才有效;單獨用生石灰消毒無效,需要灑水或制成石灰乳。 污垢或殘留物:灰塵和殘留物(如蛋白質)都會影響消毒效果。特別是在入雛前對育雛器具進行消毒時,必須先清洗后再消毒。清洗消毒不能一步完成,否則污垢或殘留物會嚴重影響消毒效果,使消毒無法進行。 四。消毒劑濃度和劑量不準確。畜牧場的消毒劑濃度不是越高越好。 濃度過高會浪費,會腐蝕設備,還可能對畜群造成傷害。 另外,有些消毒劑的濃度過高,會降低消毒效果。 至于消毒劑的用量,噴霧消毒時以每立方米30ml空為宜。太多會導致屋內濕度過大,用量小達不到消毒效果。